无锡众创空间:成长的烦恼

无锡众创空间:成长的烦恼

忽如一夜春风来,曾经还显得陌生的“众创空间”已经在锡城各地扎根发芽。

就在本月,又一家众创空间——无锡云蝠众创空间开业运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无锡市各大板块已陆续构建了26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其中省级认定14家、市级10家。

创业风起,在全民创业的时代,众创空间的出现,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土壤,但客观而言,我市众创空间目前仍然属于起步阶段,正在成长中的众创空间扎堆出现,其面临的成长烦恼也值得关注。

烦恼之一:众创空间也在创业路上,盈利模式是否明朗

云蝠众创空间、3W创客无锡、紫荆梦享会、创融汇、星创工厂……锡城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而起。

众创空间做起来不难,但要实现收益常态化也不易。“让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才是众创空间真正的价值所在,把众创空间做成房东就变味儿了。”无锡清华紫荆学会秘书长胡君歆表示。据记者走访发现,提供免费或低租的场地几乎已经成为众创空间的标配。“众创空间已经在避免做二房东和靠物业盈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有的众创空间是靠招揽优秀或者有潜质的企业,免去企业的租赁而换取企业股权;有些则在行政手续方面收取一些服务费;有的则找一些外包服务商,自己收取中介费。

尽管这些新的盈利点看上去更贴近众创空间的本意,但就目前而言,能否支撑一个众创空间实现自我造血、成功运营还有待观察。毕竟,在这股创业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多数孵化项目都处于创业初期或者萌芽期,短期内支付孵化顾问费用的能力有限。

“众创空间,说到底是要有项目,有创业的方向,投资机构提供资金。但纵观市场,很多项目内容雷同,没有核心竞争力。”一位众创空间业者表示,现在大部分众创项目针对互联网,但真正的互联网创新项目并没有那么多,而一般优秀项目要吸引投融资最快也要花上一年半载,舍弃容易到手的租金收入,以服务来盈利并没那么容易。可以说,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依旧不明朗。

5C创客空间负责人葛楠认为,有了这么多众创空间的加入,对于促进创业大氛围的改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无论是传统孵化器,还是我们这些新兴的众创空间,都必须让服务更加突出与资本对接以及专业性。”

现有的众创空间能否通过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抵消高昂的商务成本,需要市场进一步检验。目前,无锡的众创空间还只是停留在提供服务的阶段,如果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一些孵化型众创空间将面临严峻的资金考验。

烦恼之二:都卖咖啡,卖茶不可以吗?同质化陷阱要小心

项目路演、创业辅导、名流讲座、资金筹集、赛事举办……各个众创空间打了鸡血似的频繁开展活动,表现出空前繁荣。但这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吴伟新看来,却预示着众创空间热潮背后潜藏风险。

他告诉记者,以往由于缺资金、团队、技术,不少金点子都被埋没了。如今,有了众创空间这种聚拢资源的平台,就可以为草根创业者实现梦想创造更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众创空间当然值得鼓励。”

但是,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忽视众创空间同质化现象。“有些众创空间不仅吸纳到的项目类型比较单一,提供的服务也多是低端的创业培训、辅导,真正能做出特色还不多。”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吴伟新说,“现在,但凡搞个众创空间就要卖咖啡,卖茶不可以吗?”在他看来,纯粹从物理结构来看,众创空间的模样也是大同小异,这本身就是一个同质化的危险信号。惠山区一位不具名业内人士也表示,无锡的众创空间不需要一拥而上,摊子铺得太快就容易导致服务跟不上,现在不少众创空间的商业模式、运营理念甚至资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雷同,不能为创业项目提供差异化服务。“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众创空间和创业基地。”

当局者更能感受到来自风口的寒意。“我前几天去北京,一位在北京搞众创空间的朋友直接跟我讲明年90%的众创空间都要死掉。”紫荆梦享会负责人任晓海告诉记者,如此悲观的论调让前去取经的任晓海吃了一惊。

这不是危言耸听,就连最热闹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也正吹着寒风。“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一线城市已倒掉了几十家。”目前,无锡大批众创空间短时间蜂拥而至,也令人担心“载体过剩”。

“当一件事情成为热潮了,或要达到顶点了,就面临过剩的危险,这是必然的。”吴伟新说,事实上众创空间的确存在同质化问题,而且也并非刚刚出现。现在有的众创空间“有店无客”;有的创客参与度较低;有的属性不清、跨度太大;有的项目孵化服务跟不上;有的甚至要依靠政府补贴生存,究其根源还是在“内功”没有修炼好就急着上马,既没有特色也做不出品牌。

不管哪个行业,都将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创客空间这一领域亦是如此。眼见大浪就要来了,是金子还是沙子都有待市场洗礼。

烦恼之三:表面的热闹能维持多久?创业生态系统有待优化

“目前,一些创客空间看上去很热闹,但很多创业是没有目的和方向的,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空想出来的,对市场不了解,对产业不了解,容易失去对市场正确的判断能力,昙花一现。”吴伟新认为,打造优质众创空间也需要提升创业源头的创客、创业项目质量。

为什么有的众创空间人气不够,有的却能一呼百应?这与当前我市创客数量和新涌起的众创空间的数量不太匹配有关。“我们不能盲目建太多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的数量应该适合当前创客群体的规模。”业内人士分析,创客人气不够,也让投资人少了兴趣,投资一少,创业者就会更少,这就有可能出现一种恶性循环。

此外,与其他城市发展成熟的众创空间相比,无锡缺乏资源优势,创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并不丰厚。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有很多众创空间配套服务不到位,平台资源太少,难以获得有效的技术、信息、金融等支持。作为众创空间发展中的区域,我市与先行之地的差距不小,这是记者从部分从业者口中得到的答案,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知识、技术、储备、专业水平上”。

“众创空间更多的是一种创业文化、氛围、环境和社区的概念,注重的是综合服务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任晓海表示,如果没有资源优势,创客空间生存力必然减弱,在未来将不可避免遭到洗牌。

除此之外,良性竞争也是打造创业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有竞争是好事,竞争才能促进大家提高服务质量。”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我市的众创空间还是一团和气,要“斗”起来有点儿难。

“无锡的众创空间在大多情况下属于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据了解,我市具有政府背景的众创空间占到了七八成,对于这些众创空间而言“死不了,也活不好”成了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内部难以产生良性竞争,也就没有推动创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动力。“政府对众创空间越来越重视了,这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要有恰当的定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