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花落王泽山、侯云德两位院士

王泽山:深耕火炸药领域60余年
出生于1935年的王泽山,如今已经82岁高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他研究火炸药60余年,先后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等3项世界性难题,把中国火炸药领域的整体实力提升到了世界前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泽山院士在对火炸药基础理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将火药、火炮、弹药、弹道等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发射装药理论与技术”学科分支架构,创立了发射装药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泽山团队接连攻克难题,提高火炸药的含能性能。他们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三冠王”:凭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凭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这一尖端技术获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凭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如今,这位已培养出90多名博士和大批火炸药高层次人才的“80后”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侯云德:耄耋之年仍在守护人民的健康
1929年在江苏常州出生的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主要奠基人,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他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等职。
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间,曾率先研发出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零”的突破,应用于上千万名患者的临床治疗,并成功替代国际进口产品产生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他主导完成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对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侯云德带领下,“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性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如今耄耋之年的侯云德仍然矗立在“病毒地狱”大门前,守护着万千黎民的安康。
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
具体授奖情况如下: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
2、 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
3、 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厄尔·沃德·普拉默(美国)、肖开提·萨利霍夫(乌兹别克斯坦)、张首晟(美国)、菲利普·戴维·寇茨(英国)、陈德亮(瑞典)、施扬(美国)、保罗·斯潘诺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