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面临两大难题,听听委员们有啥高招

基础研究面临两大难题,听听委员们有啥高招

这几天,“基础研究”一直都是全国政协科技界别小组讨论的热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此,不少科技界委员们表示“振奋”和“期待”。

从评“帽子”转为评“创新”

“尽管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可到了部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层面,基础研究的内涵却有点变了味儿。”3月5日,在科技界别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陆军研究院研究员韩珺礼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担忧。

“很多情况下,对基础研究,大家做着做着就放下了,转而跑去搞应用研究,这个来得快嘛。”韩珺礼说,“基础研究工作的难度很大,科研人员必须得真正‘沉’下去,才能有所突破。”

“我国的基础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改革。”在3月6日的科技界联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就自己十分关注的基础研究领域发表了看法。

“在基础研究领域,出现了‘帽子’人才满天飞、原始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在朱日祥看来,基础研究面临的众多问题中,人才评价体系是最亟待解决的。

更让朱日祥担心的是,近年来,这一问题反而因为“双一流”带来的高校人才抢夺战而愈演愈烈。朱日祥表示,为了评上“双一流”,许多高校都在抢夺“帽子人才”,挖人的看重数量,被挖的看重待遇,一旦这种乱象蔓延将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种类繁多的“帽子工程”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学风,十分不利于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做研究。

朱日祥建议,为了营造长效机制,国家应尽快建立以科学贡献量为核心的人才考核。他说,基础研究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可能性,更要鼓励青年人才大胆探索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靠大跃进,让优秀青年人才享受宽松的科研环境和探索过程才是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把帽子品牌转向创新品牌。

资金投入转向多元化

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一直是各界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所长吴一戎认为,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基础研究。

此次全国两会,吴一戎带来了有关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的提案。他认为,科学和技术有很多不同,但无论是技术走向应用,还是科学走向应用,都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即所谓的基础研究。很多搞应用的,也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比如施工时,还会遇到很多基础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这让科学家们很振奋,但这背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直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研究投入多、周期长、回报慢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和个人都望而却步。

朱日祥建议,下一步应该加入一些资金投入的解决途径,比如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研究的结构,只有这样才有民族创新的能力。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也参加了6日的科技界联组会,他表示,基础研究投入的问题,相关政策将会很快出台。下一步,科技部将和地方政府建立联动投入机制,与此同时,还将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相关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基金对基础研究进行投入。

两会前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对许多基础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顽疾”都提出了解决方案。这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对基础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但他也表示,在强调自发性兴趣驱动基础研究的同时,在有组织的大型项目方面还需要加强。吴季建议,进一步加强有组织的定向基础研究。“如果要实现科技强国,必须有科技前沿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大多是长线的。”吴季希望,政府部门能把眼光放得更长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