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科技成果转化有成效
近日,记者从广西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成果转化法》)执法检查(南宁)汇报会上获悉,南宁市贯彻实施《成果转化法》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期间,南宁市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有549件,是“十一五”的7.8倍,专利授权量共计11494件,其中发明专利3172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多项指标数量均列全区第一。数据显示,2015年南宁市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南宁市也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荣誉。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2015年,南宁市企业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项目有32项,科技经费593万元。今年,南宁市进一步加大了财政经费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2016年,已经实施的第一批南宁市本级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有262项,其中重大科技专项17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生产水平。
近年来,南宁市还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的创新动能。目前,南宁市已与华中科技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南宁市还着力推进企业与高层次人才、科研人才合作。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建设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
引导激励研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
开展实施成果转化大行动、将任务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设立专项科技经费、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南宁市为引导激励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做了大量工作。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发力,尤其是资源配置、计划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兴起,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在加快。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南宁市将实施346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其中1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8项、10万元以上的普通项目328项。
为大力支持成果转化,南宁市还设立了科技经费专项,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出台了《南宁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还设立了国内科技创新成果引进转化和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技术转让成果产业化后补助等10个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专项。
保障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合法权益
自国家《成果转化法》修订颁布以来,南宁市就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科研事业单位和高校相关方面的改革文件。南宁市已经将《成果转化法》的贯彻落实纳入重点改革任务。推进成果管理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制度,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
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制定通过建立企业科技专员、技术经纪人制度,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的方式奖励有关人员的政策文件。南宁市还设立南宁市科学技术奖表彰、奖励优秀科技成果和科研工作者,每年拿出350万元左右奖励60个项目。明确成果收益归属,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2015年,全市统计技术合同有379项。“十二五”期间登记技术合同1481件。
如今,南宁市已建成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宁)示范基地,基地现在已经汇聚6万多件国家科技成果,通过线上、线下有效配合,促进技术市场的繁荣发展。
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宁市创新了科技服务的模式,推动了中介机构建设,延长科技创新服务链,加强了中国—东盟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集聚区、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科技服务业特色集聚区的建设。每年支持约100万元,用于培育和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大力引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到南宁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南宁市共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先后引进10余家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到南宁设立分支机构,还建成了南宁市软件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解决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问题。
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有企业工程技术研究84家,企业技术中心131家,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8家,国家认可检测实验室13家,上市企业14家,产业技术联盟7个,引进留学人员企业25家。
同时,南宁市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孵化能力,推动全市创新创业。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创客空间7家,在孵企业、团队500多家,累计孵化企业20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孵化器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