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投” 合作新路径
备受关注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传来重磅消息!在日前召开的佛山科技创新平台合作需求暨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季华实验室与带有“清华基因”的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对外发布合作需求。面向国内外寻找高端人才、科研项目和产业化的战略合作伙伴,佛山正在引发一轮招才引智。这些未来的“国字号”研发机构将采取怎样的“政产学研投”合作新路径,值得探索。
记者最新获悉,聚焦于中医药装备关键技术,季华实验室已展开调研及布局。而对大型永磁风机发电、核磁共振设备等制造领域均有重大意义的电磁制造技术,季华实验室将建设电磁制造研发和产业化中心,直指世界一流水平。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则拟引入五千人的“大科研团队”,筹建新能源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功能性实验室。
季华实验室:12支团队已签约或洽谈
“季华实验室的合作需求概括起来包括寻求国内外的高端人才、符合季华实验室学科方向的科研项目以及产业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我们期望佛山的企业家能及时结合需求,对季华实验室的学科布局提出建议。”发布会上,季华实验室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至2030年验收之前,季华实验室计划引入包括诺奖得主和“两院”院士在内的顶尖人才20人、相关研究方向国际一流和国内领先的领军人才100人、具体研究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及核心骨干等核心人才400人、研究与技术工作支撑人员等骨干人才1600人。
按照现场所披露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季华实验室已达成意向、签约或展开深入洽谈的海内外人才团队共有12个,覆盖半导体设备仪器研发、脉冲强磁场技术、生物增材制造技术、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器件、单细胞分选技术、数字微流体芯片研发与产业化和微纳加工等前沿领域。其中,一支从事半导体设备仪器研发的团队已签约并落户,预计样机会在明年4月份提供检验,会填补国家在半导体装备方面的空白。
此外,记者了解到,第二批科研项目评审正在进行中。未来,季华实验室将以适宜体量建筑、空中廊道、交错别致院落等组合要素,创造舒适、灵动、渗透的岭南空间特色。目前,园区规划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各类规划审批加快推进,拟于12月28日开工。“季华实验室注重制度创新,已形成八方面27项规章制度。”对此,季华实验室相关工作负责人透露,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季华实验室在筹备中出台了两个分别有关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办法”。其中,在有关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中,未来该实验室在佛山落地科技成果,将会把不低于90%的收益奖励给研发团队。这将会充分积极地调动研发团队把研发成果落地在本地。
新材料研究院:筹建五大产业集群实验室
记者获悉,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下称新材料研究院)主要由佛山市、南海区两级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发起,结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佛山市政府的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开展针对新材料行业发展需求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新材料领域技术成果向地方产业转化。至2023年,新材料研究院进入成熟运营期,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基础科研具有清华特色,力争申请认定国家级科研机构。“新材料研究院的业务范围包括孵化清华科研项目,承接国家、地方科研项目,为地方政府制订新材料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引进、培育技术人才,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材料检测测试平台,服务当地产业链。”该研究院筹备组组长刘亭博士表示,研究院的定位包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其中,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研究院期望通过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养适合佛山发展的人才。
“新材料研究院的基础研发平台包含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分析检测公共实验室和军民融合项目研究,到2021年完成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集群功能性实验室的初期建设。其中,基础科学研究与清华形成互补,产生‘1+1>2’的效果。”刘亭介绍说,应用科学研究借助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建设联合实验室,解决产业需求。
针对新能源材料产业集群,该研究院将聚焦全固态电池、纯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智能电网等技术,助力地方政府打造佛山高新区高明园、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针对节能环保材料产业集群,该研究院将在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薄膜电池、环境污染控制修复技术与设备等领域重点突破。
重点关注:
季华实验室攻关电磁制造
在已经确定的三大学科方向中,该负责人着重披露了面向生命科学高端仪器装备方向、布局中医药装备关键技术的内容。对此,季华实验室将邀请该领域院士和专家展开调研论证,搭建一流研发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中试及成果转化。季华实验室的共建单位,如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复旦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已展开布局。
“电磁技术在能源电力、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医疗设备等国民经济系列装备方面存在重大需求。季华实验室研究的重点方向是电磁成形技术。我们要引入的团队,目前是国际领先的一家强磁场实验单位。”该负责人表示,电磁成形具备高应变速率、非接触施力和趋肤效应等成形优势。以某型飞机制造为例,引入电磁成形技术后,零件数量可从772件减少至46件,取消了1万余个紧固件,显著减轻了重量,降低了装配成本。
除了电磁成形,电磁制造还包括电磁焊接、整体充磁和磁制冷技术。其中,电磁焊接实现大尺度的铝和钢板的复合与焊接。“我们在美的调研时发现,铜和铝的焊接遇到一些困难。如果采用电磁焊接,将很好提升焊接方案。”此外,该负责人介绍说,借助脉冲强磁场装置,整体充磁可以应用在大型永磁风机发电、核磁共振设备等制造领域。而磁制冷技术能够利用特殊材料靠近磁铁时变热、远离时又变冷的现象,用于恶劣环境下的制冷,甚至会改变民用的制冷方式。总的来说,季华实验室将以建设一家电磁制造研发和产业化中心为目标,该中心将面向行业电磁技术检测和认证,面向工业应用的高端电磁制造。
产学研打造“佛山·清华模式”
“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的特色首先是架构创新。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已有数十年历程,清华大学已有16个外派研究院。与其他外派研究院不同,新材料研究院将配备基础科研,把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高效能材料研究中心与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串联起来,而不只是从应用研究入手、配合当地工业产业链、引入投资金融和政府支持。这在全国都会是独一无二的。”谈及该研究院的模式创新,刘亭强调说,除了架构创新,该研究院将配备齐全的设备平台、资本、技术以及产业链等四个模块,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因此,新材料研究院将以项目为牵引,每个项目组大约10人,把500个项目(5000人规模)的“大科研团队”聚集到三山新城。从人才引进的方式来看,新材料研究院将直接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清华等高校毕业生,并借助联合科技项目申报来合作引进全国优秀材料研究团队。此外,通过项目孵化引入团队,也将是重要的引才方式。
“只有搭建完备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项目才能源源不断落户广东和佛山。对孵化器来说,最重要的是‘反向孵化’,也就是技术来源来自佛山当地的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与传统孵化器的不同,刘亭表示,新材料研究院的孵化器依托清华大学材料研究院作为先进技术转化平台,能够从源头上保障先进技术的原始项目孵化来源。同时,新材料研究院的孵化器在设立投资基金时,将引入包括材料行业的大型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产业资本战略合作伙伴,让在孵企业能通过资本平台实现与产业资源的无缝对接。孵化器的运营团队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能较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能够让在孵企业与产业链形成较好融合。
延伸观察
“政产学研投”
释放资源优势
新材料研究院打上“佛山·清华模式”的标签,为新型研发机构充分释放各方资源优势探索了新路。“如果把服务半径画大一点,新材料研究院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和泛珠三角城市圈。”刘亭认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佛山拥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创新源,研究院无需费力向外寻找创新消费市场。此外,清华大学拥有丰富的校友资源,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在佛山、广东和全国都有校友会,会为新材料研究院带来特色的运营资源。
“清华牵头,会为新材料研究院带来人才集聚效应,并带动全国的优势高校材料研究机构落户佛山。”在刘亭看来,新材料研究院打通高校科研与佛山的产业供应链通道,今后会带动更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岗位订制、人才培养和科研联合培养机制,非常有公益价值。“这相当于打通了大学生人生和职业发展规划的通道。清华大学的学生不必再自己为找实习单位、换方向的事情操心,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布局都会非常有意义。”
针对如何支撑大平台运行的问题,刘亭表示,从设备来看,新材料研究院会搭建大型检测设备平台、专业实验室和应用研究实验室,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前期引导资金、院企合作、国家以及地方基础科研项目申请。目前,该研究院已和东鹏、伟业铝材和华兴玻璃达成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意向。